疏排板排水系统(疏排水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疏排板排水系统,以及疏排水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疏排板排水系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疏排水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明代邸报的传递和发行主要通过哪些环节?
邸报,亦称朝报、条报、杂报,它是古代朝廷用于向天下臣民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简而意赅的说,它就是古代版的报纸。
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因此“邸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据史所载,西汉时期地方各郡国会在京师设“邸”(类似于现在的驻京新闻机构),其作用就是向其所在的郡国官员传达最新的朝政信息,包括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内容。
最初,邸报仅限于官僚阶级之间相互传诵,并不流通于民间,但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变得开放起来,民间想要了解朝政之事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促,朝廷为了不让民间胡乱议论朝政,误传错误的信息,其索性就将邸报公布于众,将其张贴于宫门外,公诸传抄,让天下臣民随意查抄与传诵。
就这样,经过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宋、元等七个时期的发展,至明代,邸报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且详尽的发行与传递制度。
但是,明代的邸报,有别与宋之前的邸报,它并非是由地方官员派驻京城的办事人员所抄传的、有关朝廷政治动态的一种报纸,而是变成了政府的官报,由中央朝廷负责统一编写与刊行,并面向全国发行。
在明代,负责编写与发行邸报的机构,是“通政司”和“六科”这两个中央机构,而非各郡县设置在京城的新闻机构。《明史•职官志》载:“(通政司)凡抄发、照驳诸司公移及勘合、讼牒、勾提件数、给繇人员,月终类奏,岁终通奏......(六科)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当时,六科负责对标有皇帝或司礼监批红的奏章进行公开发抄,而未经批红的奏章则不得公开发抄(《天府广记》曾记载:“崇祯元年(1628年)上谕:各衙门章奏未经御览批红,不许报房抄发,泄露机密,一概私揭不许擅行抄传,违者治罪”),所公开发抄的便是邸报。而通政司则负责在六科所抄写的邸报上增加内容,包括各地官员的升贬与调动、皇帝与内阁决议要实施的政策、皇帝与内阁所处理的各地臣民所上奏的事情的解决方案等等。
简单的说,明代的邸报内容主要包括:
其一、刊载有关皇帝和皇室的新闻。封建时代,皇帝、皇室就是天下的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关于他们的事情,自然是天下臣民最为关注,也是最为在意的事情,所以作为面向天下臣民所发行的邸报,它自然也会刊载这方面的新闻。这些新闻包括皇帝出行、大婚、庆生、生病,以及死亡等个人情况;皇子、公主出生、皇子封王和婚配、公主册封和出嫁、封妃、立储,以及立后等皇室事务;皇帝给文武百官的指令、封赏等。
其二、刊载朝政新闻。朝廷发行邸报的根本目的,就是想让百姓了解到朝堂上所发生的真实的事件,而非自己胡乱猜测。因此,在邸报中,朝廷重点的抄写了包括大臣给皇帝的建言章奏、朝臣对政治问题的讨论、揭露朝政弊端和官员不法行为、党派斗争等各类朝政事务。比如万历年间所发生的国本之争,明廷在这段时间所发行的邸报就详细且真实的记录这件事的整个经过,包括皇帝召见申时行等辅臣讨论立储事、群臣如何反对福王为皇储等事件。
其三、刊载突发的政治性新闻。大明朝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王朝,两京一十三省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突发的政治性新闻,比如某地爆发旱灾,某地爆发水灾,某地爆发民变,某边境地区有敌国入侵,朝廷派遣使者前往附属国等等。而对于这类事件,自然也是朝廷发行的邸报所要重点写出的东西。
总得说,明朝邸报所呈现出的内容是较为真实与客观的,只要出现在邸报上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是真实的。当时,六科、通政司在抄写邸报时,他们多是采用《春秋》的写法,即以实录暗寓褒贬,惩劝将来。六科在发抄标有皇帝或司礼监批红的奏章时,他们往往会直录奏章原文,不会特意的去增加与删减内容,甚至会将皇帝的批示也一并录入,而他们会这么做,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内部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此外,只要是不危及皇帝的统治,与国家的稳定,即使是涉及到朝廷党争、权臣与皇帝,邸报也照录不误。
比如万历某个时期所发行的邸报,其就写有一件到现在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内容:“二月会试,以吕调阳、王希烈为考试官,取孙矿等三百名。时居正子嗣修与试,场中卷俱有私识,房考沈一贯直笔涂抹,批为不通。及填榜不得,调阳不胜沮丧惴恐,一贯云:“如有罪,请自当,不以相累。”调阳唯唯。后居正见子卷涂抹,讶曰:“吾子固不通矣,然诸所取卷,亦未得为通也。”故是科会元矿,不得与鼎甲,更不开馆囗云”。
这段内容的大意意思,就是首辅张居正伙同会试监考官吕调阳作弊,在试卷上做记号,以此来让自己儿子顺利通过会考。但是,在试卷批阅的过程中,因为批卷官沈一贯刚正不阿,他认为这不可取,所以不予通过。而后,张居正见他们居然敢不让自己的儿子通过,那是恼羞成怒,遂就借机报复,污蔑沈一贯阅卷不公,要重新阅读卷,并要严惩于他。
试想,张居正乃是当朝首辅,可谓是权势滔天,按理说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是万万不会让别人知道的,可邸报却将他披露出来,而且还是指名道姓的写出来。同时,在录写的过程中,抄写邸报的人,也并未刻意的去指责谁,也没有刻意的去赞美谁,而仅仅只是叙写了事情的相关当事人以及其言语、动作、细节,外加最终的结果,此外未置一辞。总的说,在张居正科场舞弊一事上,编写者并没有对所叙之事横加评说,隐蔽自己的观点,将这整件事的是非曲直完全交由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由此,这足见明代邸报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当然,其实想来也不难理解,邸报既然能刊登这个内容,那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内容是皇帝允许的,是不会对大明的统治造成任何的影响,因此这才能发出来。而既然这个内容能够被发布出来,它自然就能保证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因为自然能发出来,那就根本没必要再去造假,如若想造假,那还不如不将他发出来为好。比如崇祯三年,因边关战事接连失利,崇祯皇帝为了不让其影响到内部的统治,于是就下诏“禁抄传边报”,此后其结果就是“凡涉边事,邸报一概不敢抄传,满城人皆以边事为讳”。
而明朝邸报的传递,其主要依靠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从朝廷手中获得。当时,能从朝廷的手中获得最新邸报的人,就只有官员。时通政司会将排版好的邸报发送给在京的重要官员,而一般臣子若想浏览邸报,可自行前往六科廊房抄录。对于地方官员,他们也会派在京的人员前往六科廊房抄录,然后快马加鞭送至地方。
其二、依靠民间抄报房。作为专门抄写邸报的民间盈利机构,民间抄报房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当时就有很多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机构。明代,这类机构也未曾消失,比如在《琅嬛文集》一书中,张岱在叙其族祖时,就曾说:“数月抵京师,投报房抄邸报,食其饭,一日得银一分。落魄者二十年,居积百馀金”,当时其祖就是依靠在抄报房抄写邸报,才得以生存的。而在当时,除官员外,读书人、商人等多是从民间抄报房中获得朝廷最新发行的邸报的。
其三、以财换报。当然,明朝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拥有抄报房的,那么没有抄报房的地方,那些读书人、商人该如何才能获得最新的邸报呢?很简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从地方官员的手中,用钱财换得最新邸报。比如在《金瓶梅词话》一书中,就有关西门庆用钱财来从官员的手中购得邸报的描述:“西门庆叫了吴主管来,与了他五两银子,教他连夜往县中孔目房里,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邸报”,当时西门庆虽不能直接获得邸报,但却只需花五两银两就从衙门中抄出。
其四、从能获得邸报的人的手中免费获得。对于那些无权无势,又无钱的读书人来说,若想获得最新的邸报,他唯一的方法就只能是靠着能获得邸报的朋友的私相授受。如明末杭州小说家陆云龙、陆人龙,他们在创作他时事小说《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辽海丹忠录》时,其所录入的大量邸报,就都是从朋友那里借来阅读的。
总得来说,在明代,能获得邸报的人群大概只有官员、读书人和商人这三类,一般的普通百姓是很难获得最新的邸报的,毕竟要想获得邸报,除了官员外,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银两的,而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注定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其实想来也是,对于一般百姓而言,邸报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他们整日为生计而奔波,谁回去关心天下大事呢?
而对于商人、读书人却一样,他们需要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向,商人需要通过邸报来了解朝廷新的商业政策,也需要了解所在地官员的变动,而读书人更是需要通过邸报来了解全国最新政策,及朝中动向,比如当时的读书人就会利用邸报来进行科举的押题,《万历野获编》就曾记载:“浙人邵喻义者,故才士,第三场将所纂邸报中时事俪语,抄录批点,携入以供策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疏排板排水系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疏排板排水系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